我国商报/我国商网(记者 李孟)近来,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作业计划》,确认本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展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其他省份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选取试点城市或区域展开试点作业。
不少人以为,计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从方针层面开端清晰支撑网约护理,并对这个职业做出相应标准。但怎么确保护理的人身安全?医疗危险的职责怎么区分?网约护理上门服务是否简单走歪?一时刻,关于“网约护理”的评论再次被掀起。
我国商网 孙欣宇 摄
养老护理缺口大
所谓“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指医疗组织利用在本组织注册的护理,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能,以“线上请求、线下服务”的形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利的特殊人群供应的护理服务。
事实上,这种“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形式此前已有探究,备受重视的“网约护理”就归于这种形式。经过APP下单,就能预定护理上门输液、抽血,这种“网约护理”的本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能,经过“线上请求、线下服务”的方法,由护理上门为大众供应护理服务。
“现在白叟越来越多,护理压力很大。”北京某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刘丹丹如是感叹。刘丹丹告知我国商报记者,由于人手不足,大部分养老院的护理部队由护理和护工组成。“护理稀缺,招聘困难,所以才需求护工的辅佐。”但两者的分工并不相同。护理为白叟供应打针、换药等专业的护理服务,而护工一般只为白叟供应帮忙行走、如厕、整理等服务。
养老院的白叟有专业护理上门服务,但我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白叟人数偏多,对护理的需求量也就更大。与此同时,关于失能白叟或行动不便利的白叟而言,出门寻求护理服务十分不便利,上门护理服务需求激增。据国家计算局计算,到2017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达4000万左右。失能、高龄、空巢白叟的增多,使得许多带病生计的老年人对上门护理服务需求激增。而与之比较,到2017年年末,我国注册护理总数超越380万人,相关于需求来讲,供需之间的缺口还比较大。
上门护理有门槛
为了缓解养老护理压力,近几年,国内相继呈现了如U护、医护到家、金牌护理等多家网约护理渠道。我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渠道供应的护理上门服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输液、静脉采血、换药、拆线、雾化、导尿、吸痰等根底护理服务,另一类则是保胎针、新生儿护理、产后护理等母婴护理服务。
“满意,不用去医院,在家就能医治,护理也超级有耐性,体会不错。”体会了网约护理渠道后,冯先生表明十分满意。冯先生告知我国商报记者,自己从网约护理渠道总共下过四次单,“我奶奶有冠心病,现在现已无法走路,出门十分不便利。上一年11月白叟血糖忽然不稳定,需求输液。从医院开药后,我就从APP上帮白叟预定了上门输液,很快就有人接单,上门的护理情绪也很好,之后还电话回访过。”冯先生说道。
冯先生告知我国商报记者,网约护理收费不低。“由于输液时刻较长,中心需求换药,为了稳妥起见,我挑选了护理上门输液并关照两小时的服务,一次大概在300元左右。输液四天,不算药费,请护理上门输液就花了一千多,价格确实不方廉价。”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渠道收费确实不低,各项服务收费在150元到300元不等。
“之前听搭档们说过,就注册了两个渠道,还接了两次单。”出于猎奇,刘丹丹在几家网约护理渠道也注册了账号。“渠道会要求上传个人证件和执业资质证明,注册起来仍是比较便利的。偶然倒班没事的时分,我就会接邻近的单。”刘丹丹告知我国商报记者。
我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医护到家、金牌护理等渠道的护理均为个人注册,虽然需求具有执业资质,但多以个人名义接单。
与现有网约护理渠道比较,此次试点对护理和服务主体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计划清晰,服务主体有必要是已具有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法的实体医疗组织。要求派出的注册护理应当至少具有五年以上临床护理作业经验和护师以上技能职称,能够在全国护理电子注册体系中查询。鼓舞有条件的试点医疗组织经过人脸辨认等人体特征辨认技能加强护理办理,并装备护理记录仪。
此外,计划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供应主体、服务目标、服务项目、服务行为、服务办理、第三方信息技能渠道、相关职责、危险防控、支撑机制等九项试点内容提出了准则性要求。清晰“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目标要点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恢复期患者和终晚期患者等行动不便利的人群,供应慢病办理、恢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定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危险与职责需理清 上门服务难展开
事实上,上门供应护理服务的网约护理也引发不少争议。供应上门服务,护理的人身安全怎么确保?收费多少合理?发生医疗纠纷怎么处理?
“网约护理在职责区分、危险防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师王燕在承受我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明。在他看来,与现有社会化的网约护理渠道略有不同,试点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本质上是实体医疗组织服务的一种线上延伸。“当时的网约护理大部分仍是归于个人行为,但试点测验的则是医疗组织出头,为患者供应上门护理服务。这样在安全性、专业性方面将更有确保。”王燕说道。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明,“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最要害的环节是“两个安全”,即护理人身安全和患者医疗安全。“我也注意到,在试点计划出台后,网上对网约护理上门护理有许多曲解的联想。所以我以为,护理的人身安全也存在不小的危险。”关于护理的人身安全,王燕也表明忧虑。
“别的,在护理过程中,呈现不良反应怎么办?是否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假如患者自备药品,是否能确保药品的安全可靠?”王燕表明,上门护理需警觉的当地许多。我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现有的部分网约护理渠道现已清晰不供应药物过敏实验或抗生素类、美容整形类的药物打针。
为了防备危险,计划清晰,能够要求服务目标上传身份信息、病历材料、家庭签约协议等材料进行验证;对供应“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理资质、服务规模和项目内容提出要求;互联网信息技能渠道能够购买或同享公安体系个人身份信息,也能够经过人脸辨认等人体特征辨认技能进行比对核验;试点医疗组织或互联网信息技能渠道应当依照协议要求,为护理供应手机APP定位追寻体系,装备护理作业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装备一键报警装置,购买职责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实在确保护理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有用防备和应对危险。
此外,也有人对网约护理的执业规模提出疑问。我国商报记者了解到,现在仅有北京、天津、广东作为护理区域化注册试点区域,可进行护理区域化注册试点作业,其他绝大多数省份的护理尚无多点执业资历。没有多点执业资历,就意味着护理只能在执业地址作业,而家庭并不在护理执业规模之内。
“护理上门事务一向没有展开起来,首要仍是安全问题。”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表明,“其次是执业规模问题,现在对护理、医师执业物理场所都要求是医疗组织,所以上门医师或许护理都存在不合法执业嫌疑。”
虽然上门护理需求量巨大,但网约护理上门护理却只能起到弥补效果。“医护资源本就缺少,难以有充裕的人手投入上门服务。”刘丹丹告知我国商报记者,自己在养老院每天上午能为20余位白叟供应输液、采血等服务,但假如上门服务,每天上午最多只能服务两位患者。“时刻都花在路上了,实际上功率十分低。”
焦雅辉着重,“互联网+护理服务”仅仅一个弥补,要真实满意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白叟的医疗护理需求,还要扩展服务供应,包含推进医养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