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理,有标准更安全(健康焦点)
本报记者 邱超奕
“医护到家”渠道护理正在为患者供给居家打针服务。
医护到家供图
近期,全国各地呈现了不少网约护理渠道,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能,通过“线上请求、线下服务”的方法,由护理上门为大众供给护理服务。本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作业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服务供给主体、服务目标、服务项目、相关职责、危险防控等提出要求,旨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计划》试行以来,网约护理运转状况如何?居家护理服务还有哪些“短板”?本报记者就此进行调研采访,期望引起社会重视。
——编 者
网约护理解难题
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恢复期患者和终晚期患者等行动不便利的人群,是居家护理的“刚需人群”
早上7点半从北京朝阳区安慧勾栏动身,不到8点就赶到我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在网约护理的陪同下,82岁的李于清8点半就坐在了查看室。
“就我这老太太,推个手扶车站路旁边打车,许多司机都不断。”李于清患有严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走路有必要撑着手扶车一小步一小步地挪,走一会就要坐下歇一会,连折腰取病历都疼得直咧嘴。在李奶奶眼里,上医院是真劳累,出门打车难,挂号看病难,化验查看难,就连坐个电梯,都是胆战心惊。“我骨质疏松,生怕自己被踩到、跌倒,如果骨折就费事大了。”
她有两个儿子,虽都在北京,但常常出差。这次她来医院做核磁共振,正赶上儿子不在,只好找网约护理供给导诊服务。
“有小李陪着好啊,早早到楼下帮我叫好车,查看、取药、缴费,忙前跑后,我省心多了。”李奶奶口中的小李,说的是互联网护理渠道“金牌护理”派来的李艳。为了这趟服务,李艳清晨5点就起床了,从早上8点陪看病到正午11点送李奶奶回家,忙得连一口水也没敢喝。“白叟腿脚不便利,我真怕她摔着了。”李奶奶走路,李艳一向弯腰用手护着,白叟上厕所爱洁净,她先把马桶圈擦一遍,再扶着白叟蹲下,服务非常到位。
李奶奶是“互联网+居家护理”的受益者。现在,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恢复期患者和终晚期患者等行动不便利的人群,是居家护理的“刚需人群”。到2017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万左右。失能、高龄、空巢白叟的增多,使上门护理服务的需求激增。
北京丰台区新村大街的王琳上一年被查出肺癌晚期,她先后30次叫互联网护理渠道“医护到家”的护理进家门。由于癌细胞已发生骨转移,重复的痛苦和发烧使她无法坐立。春天到了,她仍然裹着棉衣再盖上棉被才感到稍稍温暖。“老公要上班养家,我爸从老家来照料我,年岁大了也搞不懂医院的流程,我又无法长时刻住院,只好在家看病。”
35岁的王琳身体已非常衰弱,稍一激动就开端咯血。她常常需求在家里采血化验、打针,而这些需求很难在社区医院得到满意。她说:“我的身体太弱了,真实跑不动医院,有了居家护理便利多了。”
家住北京朝阳区高家乡社区的顾怀本年83岁,虽然患有高血压,却常常不由得为小事闹情绪,孙子张林松非常忧虑奶奶的身体,每隔半个月就叫一次居家护理服务。“请个陌生人到家里,还与医疗相关,刚开端我的确不放心。”张林松说,头几回他都专门留在家里看着护理做护理,想着如果出事也好应对。后来护理上门的次数多了,看老太太每次也挺快乐,他才渐渐放了心。“奶奶喜爱谈天,护理上门还能陪她多聊会儿,趁便讲点健康常识。”
护理安全有保证
为护理供给手机APP定位追寻体系,装备护理作业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实在保证护理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72岁的朱铭伤风咳嗽半个月,说话时喉咙还有些沙哑。“原本不算啥大病,但我有糖尿病,免疫力差,惧怕去医院发生穿插感染加剧病况,所以诊断后想在家里做雾化医治。”在女儿指导下,她点开手机运用,下单了网约护理服务。
“朱奶奶您好!”初度登门,李艳从背包里取出身份证、护理执业证书、护师专业技能资格证递给朱铭看,然后戴上口罩,穿上鞋套,挤了一些医用手消毒液洗手。遵循医师处方,李艳备好一次性吸入面罩,配好在医院开的药,放进雾化机开端做医治。
朱铭不时咳嗽一阵,李艳就帮她拍拍背,细心问询病况。“今日痰是什么色彩?哦,是白的,那就好多了。”忧虑朱奶奶伤风发烧,李艳还帮她查看了体温、血氧、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在朱铭的健康档案里。
临走前,李艳从物料箱里掏出黄色和黑色塑料袋,把用过的雾化面罩装进黄色袋子里,把面罩包装袋、一次性鞋套等装进黑色袋子。“医疗废物有污染,居家护理发生的废物要严厉分类处理。这个利器盒用来装针头,黄色医疗废物袋装用过的医疗耗材,黑色废物袋装用过的包装袋。医疗废物会带回护理站,交给专门机构一致处理。”李艳说,“护理干洁净净来,干洁净净走,不能把废物留在患者家里。”
李艳是“金牌护理”渠道的一名全职护理,曾在三甲医院干过6年,由于孩子太小需求照料,她转行做起了居家护理。“居家护理流程越来越标准,患者初度下单,渠道会有专门的审阅组了解状况,打电话问询患者的病史、宗族史、手术史等,然后我会在上门前查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健康档案和护理陈述,承认服务内容、医院处方、运用药物、耗材状况等。”李艳每个月都要承受理论和操作考试,包含心肺复苏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胃管滑脱处理等应急技能,还有肌肉打针、创伤换药等惯例操作练习,也有居家护理服务礼仪训练。
最近,李艳和她的搭档们中止了两项服务。“一是一些抗生素打针不做了,由于这类药简单过敏,有时打皮试没事,后续仍或许发生迟发性过敏,不适合在家里打针。二是居家输液也不做了,输液发生的不良反应较难操控,出于安全考虑,这部分服务现已被渠道制止。”
《计划》提出,试点医疗机构或渠道应为护理供给手机APP定位追寻体系,装备护理作业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装备一键报警设备,购买职责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实在保证护理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李艳的手机里装着“金牌护理”的护理端APP,动身的时分点击“出门”,到患者家中点击“开端服务”,护理完了再点击“完毕服务”,这个进程中,定位设备会实时监测,服务地址不能改动,超越必定规模就会发动一键报警。“咱们在服务中还有录音设备作为存证,以此保证患护两边的安全。”
吕萍是“医护到家”渠道的兼职护理。她表明,医院搭档参加多点执业的活跃性很高,她现已兼职做了两年时刻。“上门前我都要先看患者医嘱,那些完全不了解的药品,或境外医师开的药品,我不会接单。进门后,要查看药品来历是否正规,并严厉依照医嘱的用法用量操作。至于本身安全问题,我还真没细想过。究竟需求居家护理的大多是行动不便利的白叟,一起我也有人身意外险和报警设备,至今没有遭遇过危险状况。”
护理柳婷的手机里也装着3个网约护理APP,平常她上两天班休两天,从2017年开端,她就使用休息时刻兼职做居家护理。柳婷更乐意服务了解的患者,由于更清楚患者病况,本身安全也有保证。
防备危险是要点
在居家护理中,除了渠道与患者之间的责权约好,还需求政府部分加强事前、事中、过后监管
“居家护理和医疗机构护理在安全性上有显着不同,例如患者家里无菌条件不到位、急救设备和人员也不完备。一方面,咱们严厉依照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目录来供给服务,躲避高危险护理项目;另一方面,咱们也探究出一套完好的居家护理标准流程,如为患者和护理投保、查看患者自备药品和医嘱证明、护理操作后调查至少20分钟才干脱离等。现在,渠道服务超越700万人次,没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医护到家履行总裁王雨飞说。
王雨飞介绍,《计划》出台今后,渠道第一时刻针对居家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做出调整:首要,下架了输液等高危险服务;其次,加强了网约护理的标准办理,引入高年资护理,对作业经验的要求提高到5年;第三,上线一键报警、护理人脸辨认等技能手段,保证护理和患者安全。别的,渠道对护理订单实施三级审阅,先由医疗风控部分过目,再由渠道全职护理把关,最后由接单护理审阅。
金牌护理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履行官丁少磊介绍,渠道在准则规划、技能支撑和运营形式上做了改善。在技能上,推出护理一键呼救、安全围栏、延时报警、实时录音等新功能,对患者也有电子护理陈述,保证服务进程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在运营形式上金牌护理逐渐推广项目制,项目负责人由渠道的全职护理担任,渠道高年资归纳评价人员、上门服务人员、项目办理人员组队服务一个患者,使服务更专心、更安全。
“居家护理和医院护理在安全性上有距离,在服务内容上有差异,居家护理往往是紧迫期后护理,归于出院后延伸服务,只需严厉依照规则的服务项目和流程标准来做,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丁少磊说,“金牌护理”已在全国306个城市供给了500多万人次的居家护理服务,没有呈现过危及患者的状况。
“如果真的在家里呈现紧迫状况,渠道有应急小组,护理会进行现场判别,依据判别展开心肺复苏等急救,并接通120赶快送医,高年资护理也会第一时刻介入。”丁少磊说。
医疗服务很难完成肯定“零危险”。王雨飞主张,执行医疗机构病历信息同享,这有助于上门护理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现在患者的不同病历涣散在不同医院,渠道了解病况只能靠口头沟通,患者存在表述不精确的危险。现在许多渠道都在探究中行进,缺少一致的行业标准和训练机制。
丁少磊主张,期望政府把居家护理行为归入医疗危险管控中,现行的医疗危险管控主要是针对医院的。在居家护理中,除了渠道与患者之间的责权约好,还需求政府部分加强事前、事中、过后监管。
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明,试点区域要总结经验,加强监管,采纳有用办法活跃防备和应对或许存在的危险,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标准展开。期望通过1年左右的试点,探究出契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办理准则、服务形式、服务标准以及运转机制。